隋唐大运河宿州段考古 —— 灵璧境内发现
市博物馆内展示的隋唐灵璧凤山大道隋唐大运河剖面。
发掘区西壁剖面。大运
青釉钵
青釉罐
瓷狗
小田庄运河遗址发掘现场。河宿
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发掘区航拍图。州段
木岸狭河遗迹。考古
最近宿州博物馆三楼走廊墙壁上陈列着一个巨幅“壁画”,灵璧那就是境内从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考古工地搬运过来的隋唐大运河遗址地层剖面。这个遗址剖面展示长度为53米,发现高4米,隋唐是大运目前国内最为完整、长度最长的河宿剖面。无论是州段从年代跨度还是剖面的完整性,都是考古以往揭取的剖面不可比的。
此次考古发掘完整地揭露了隋代至明清时期大运河遗址的灵璧历史变迁过程,是境内一处不可多得的运河遗址断面。
大运河遗址灵璧段自埇桥区大店镇入灵璧县,经娄庄镇、灵城镇,从虞姬镇入泗县界,全程47公里。目前,在灵璧境内和运河有关的考古共有3次,分别是小田庄运河遗址、二墩子运河遗址和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
小田庄运河遗址
小田庄运河遗址位于灵璧县刘赵行政村小田庄自然村西侧。2015年2月,因修建新303省道和201省道涉及大运河遗址,报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宿州市文物管理局及灵璧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考古队,对小田庄运河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自2015年4月开始到9月结束,历时5个月。
本次发掘,共发现各种遗迹现象40余处。其中水井1眼,水沟5条,灰坑4个,柱洞11个,脚窝19个及数道车辙印痕。在探访中还发现了“木岸狭河”遗迹。
小田庄运河遗址共出土各类文物300余件,主要有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石器等,其中瓷器所占比重最大。器型多样:碗、盏、罐、水盂、执壶、碟、钵、盘、盆、弹丸、粉盒、瓷塑、石砚、砺石、骨锥等。本次考古发掘是灵璧县境内首次考古发掘,为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的开凿、运行和维护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墩子运河遗址
二墩子运河遗址位于灵璧县灵城镇界沟村二墩子自然村东,东临液化气站,西为老303省道与民居之间,在S201省道与老S303省道连接线上。为配合工程建设,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历时近1个月,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
二墩子运河遗址共出土各类文物200余件及大量瓷片,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骨器、石器等。其中瓷器最多,主要有青瓷、青白瓷、白瓷、黑釉瓷、黄釉瓷、酱釉瓷、三彩瓷等。涉及窑口有耀州窑、邢窑、宣州窑、繁昌窑、萧窑、临汝窑、景德镇窑、建窑、吉州窑、越窑等,反映了南北瓷器贸易的交流和运河的繁忙。经发掘得知,二墩子段中心河道(水面)宽约17.5米,南北壁陡直,加工痕迹明显,做工精致,在中心河道北壁发现脚窝一个,说明该段大运河河道系人工平地开凿而成的可能性很大。此次发掘为研究运河遗址的历史变迁和唐宋时期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凤山大道运河遗址
灵璧凤山大道隋唐运河遗址位于灵璧县徐杨村,因灵璧县市政工程凤山大道修建跨隋唐运河遗址而发现,自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历时近5个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灵璧县凤山大道建设涉及大运河遗址(灵璧段)进行考古挖掘。本次发掘成果被评选为2020-2021年安徽省十大考古新发现。
重要发现之一:河堤
两岸河堤保存相对完整,北河堤顶宽9.7米,顶距河底深约4米,坡度较缓,能够明显看出人工堆筑的迹象。靠近河底处有较凸的慢坡,慢坡与河坡结合处形成一条浅槽,应是开挖时保存下来的,慢坡上有密集且浅细的竖线条痕迹,推测是船舶底部的划痕遗留下来的。南河堤顶宽10.7米,河堤顶距河底深3.8米左右,南岸河堤坡度较陡,暂时未发现特殊迹象。
重要发现之二:河道
本次发掘,共清理河段长31米,河道宽45.6米,运河总宽度约66米。河道分为主、副航道,主副航道之间存在较缓的慢坡。推测主航道为人工开挖河道,副航道为自然航道。
北半部是人工开挖的主航道,较副航道深约1.2米,宽约21米;副航道为自然航道,位于南半部,宽度在13米左右。在副航道内发现多处宽窄深浅不一的沟槽,宽沟槽宽约0.4米,深0.2米,窄沟槽比较密集,位于副航道北端,宽0.16米,深0.05米。具体性质不明。并且副航道慢坡处发现多处人脚印和疑是船桨戳地的痕迹。
在河道地层堆积中可以明确看出运河使用的痕迹。地层堆积过程中出现了三层明显的粗沙砾层,包含物比较丰富,即淤塞层。淤塞堆积层是运河断流失去通航的能力,变成了两岸民众倾倒垃圾的区域,久而久之形成的。
重要发现之三:木岸狭河遗迹
在北岸河堤坡底部发现了木岸狭河的迹象。先是开挖了一条宽0.5-0.6米,深约0.4米的沟槽,在沟槽内再挖有间距不等的柱洞。在柱洞中安插木桩,木桩间架构木板或木栅栏。形成木岸狭河以抬高水位,束水攻沙。
凤山大道运河遗址发掘出大量的陶瓷器、人骨、动物骨骼、砖瓦、灵璧石、螺贝壳等遗物。其中瓷器最多,主要有青白瓷、白瓷、黑釉瓷、黄釉瓷、酱釉瓷、三彩瓷等。
隋代至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本次考古发掘在运河考古中首次确认利用自然河道拓宽通济渠的证据及当时漕运分有主副航道。
根据通航靠右和顺流者避让逆流者的通行规则,南方满载的漕船是靠北侧行驶,即在较深的航道内行驶,吃水线较深,满足通航要求。南下的漕船装载的货物少,靠南侧行驶,吃水线较浅,在副航道行驶。
通济渠是利用人工河道与自然河道相结合的沟通方式。凤山大道遗址点发现的人工扩宽自然河道的现象,实证了《隋书》中关于通济渠开通的记载。
通济渠安徽段除泗县一段活运河外,大部分掩埋在地下变为陆地,且多被道路和民居占压,此次发掘完整地揭露了通济渠两岸河堤及河道,完好地呈现出运河的开挖、使用、淤塞、清淤及废弃的完整过程。
此次发掘的木岸狭河遗存与柳孜运河遗址、宿州埇上嘉苑运河遗址中的木岸狭河遗迹形式不同。从中看出构筑技术的差别和当时官方对运河管理的重视。船底摩擦河底的痕迹以及船锚,都反映了当时漕运的繁忙。
遗址中出土文物以大量的瓷器为主,有宣州窑、繁昌窑、萧窑、临汝窑、景德镇窑、建窑、吉州窑、越窑等,反映了南北瓷器贸易之频繁。另外还出土了灵璧石和动物骨骼,这为研究唐宋时期两岸居民的饮食习惯提供了丰富的佐证材料。
将发掘遗址搬进展厅
宿州博物馆内展示的隋唐大运河遗址地层剖面是目前国内最为完整,长度最长的剖面。
那么,在河道中提取剖面,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个过程就像是往河道剖面上贴了一张膏药,当你把膏药揭下来时,河道剖面上的淤土和沉积物也会被粘在膏药上。实际上,这张膏药是用特制的胶水与纱布制成的,揭取后,还要经过清洗、杀菌、脱盐、脱酸、阴干等多道程序,最后制成的河道剖面展品可以保存数十年之久。
由于剖面尺寸巨大,施工人员提前将其以长方形单元分割成许多个小块,并逐一编号,再一块块抬进展厅,根据编号将其重新粘连合体安装上墙,力求让观众看到“原汁原味”的隋唐大运河遗址地层剖面。河道剖面上粗糙的泥沙淤积层,及其夹杂着的石块、瓦砾、陶瓷片、动物骨骼等,生动地展示了埋藏在运河河道里的时间“密码”,无声地诉说着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此剖面的揭取展示,是不可移动文物与博物馆陈列展示的一次探索,使观众在博物馆内可以感受考古现场,对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利用以及促进地方文化旅游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孙肖肖 本版图片由宿州博物馆提供)
相关文章: